责任·追求·特色——新世纪限塑同盟的特色公益之路

2023-08-09 20:08:37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 张哲宁 通讯员 贾广惠)气候异常、浪费污染、垃圾围城、水土流失,各种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警示着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近年来,政府对一些企业予以关停并转、促进企业升级改造,并且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社会对环境生态愈发关注,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环保组织宣布成立,开展各种公益行动,培育着环保志愿者;受其影响,高校纷纷成立环保社团开展活动。在江苏师范大学,有一家名为新世纪限塑同盟的环保社团,十多年来坚持不辍,致力于削减白色污染、植树造林、“绿色物流”与其他社会公益行动,发展成为国内颇有特色、贡献较多的环保社团,引起了社会关注。 


(资料图片)

责任:“美丽中国”的自我担当

环境污染有工业生产的原因,还有公众过度消费的原因。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白色污染”成为公害,既影响到环境面貌,也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江苏师范大学的新世纪限塑同盟应运而生,主动承担起教育示范的重任,该社团于2009年11月成立,由传媒与影视学院贾广惠博士发起并担任指导老师,带队实施环保公益行动,一做就是十四年。 

治理“白色污染”从学生教育入手。在2008年,刚刚博士毕业的贾广惠看到许多大学生在就餐时使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他主动实施了长期的“围追堵截”行动,在食堂窗口、路上、教室和宿舍门口,都反复劝说学生减少和放弃使用一次性塑料吃饭。后来,为了发挥集体的作用,在学院支持下,成立了新世纪限塑同盟环保社团。治理白色污染,在指导老师组织下由社团安排了值班。每一次都有值班同学配着绶带,在食堂门口对使用塑料者作出劝说,还有的在窗口提醒。老师还会利用相关课堂内容作出引导,并且发动其他老师逐步开展了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用餐时过度使用一次性塑料对身体不好、对环境不利。经过一番努力,一次性塑料使用量明显下降。 

为了让食堂配合,指导老师代表社团和有关负责人沟通协调。为了取得支持,老师采取了一些措施减轻食堂的经营压力,比如为全校七个食堂多次自费购买餐具投入使用,让食堂使用可替代用品如纸袋而控制塑料袋,减少塑料投放,张贴消费提示等等。为此,食堂也有了一些改变,减少了塑料消耗,也在影响学生的消费习惯,引导减塑行动。 

除了做好食堂的工作,老师还代表社团自费购买了大量的纸袋与饭盒免费发放。为了让新加入的成员养成绿色消费习惯,社团曾经有一次宣传吸引云龙校区新生排队领取,一次性发放了100多个饭盒;科文学院学生也是教育引导的重要群体,指导老师多年来一直进行教育,并且为这个学院在潘安湖校区的学生发放了300多个饭盒。十多年来,仅仅这一项支出就由指导老师自费花出三万多元,意在推动绿色消费,控制“白色污染”。 

追求:为祖国装上万千绿色“空调”

绿色象征着美丽美好,绿树成荫代表着勃勃生机。为了让大地满眼苍翠,指导老师自身带头植树,并且带领社团成员走出去,多年来到不少地方开展义务植树,在宝岛台湾、在西北沙漠,不辞劳苦,十年多中在十省区植树一万多棵,大部分长势良好。 

甘肃民勤沙漠由指导老师带队植树开展了十二年。为什么长途跋涉四千里路去荒漠地区植树呢?这源于对绿色的追求,也是基于沙漠化严重、沙尘暴天气的影响,媒体报道引起了师生的关注,想到该为减轻沙漠化做些实际的事情。指导老师多方联系之下,找到了回乡守护田园植树治沙的乡村青年马俊河,他是“拯救民勤”地方环保组织负责人,独立开展种植梭梭四五年了。联系之后,2011年春季,指导老师带队前往四千里外的沙漠地带,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种植了第一批梭梭树苗。 

千里奔忙为了植树,进军沙漠成为不懈的追求。指导老师带领一队队学生前往民勤,到过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个大沙漠,植树与护绿,成为多年不变的主题。沙漠一望无际看起来非常壮观,但是也很凶险。在2016年春季的一次民勤植树中,老师带队去植树,刚到现场一个沙丘跟前,突然来了一阵狂风,刮得人眼睛睁不开,两个女生站立不稳,面对面呼喊都听不见,老师赶紧拉着她们蹲下,但是一顶帽子被大风吹走了,一转眼就到了几十米之外。这次经历也让学生们永生难忘。 

植树成为一种追求,他们也在追求一种纪念意义。社团种树还越过海峡,种在了宝岛台湾,指导老师利用访学机会,于2014年代表社团在辅仁大学栽种了45棵树,寓示着1945年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此后几年,指导老师还带成员到民族英雄岳飞故里河南汤阴、民族英雄戚继光故里山东蓬莱专门植树留念。在徐州,社团每年都会组织成员参加几次植树活动,十多年来,已经栽种了近三千棵树,在民勤沙漠种活了一万多棵梭梭树,大多数长势良好。指导老师在徐州市区多处栽种无絮法桐,其中有一棵在小区北门口,仅有七年就枝繁叶茂,夏天树下容得下五十个人乘凉。据统计,包括四个学校门口的“陪读树”在内,指导老师带领社团成员栽种的树木已经分布在徐州市的近十个小区和学校。为了让很多家长在接送孩子、送考时有一个绿荫享受,社团也向一些中小学提出校门口增加乘凉的大树建议。 

做出特色:圆好“中国梦”

生活条件改善,但生活垃圾也随之增长,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面对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需要寻找合理的出路,做到物尽其用,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美好目标”。在全国倡导垃圾分类特别是低碳节约的背景下,社团从2014年开始在三个校区推行了“绿色物流”的公益行动。根据消费和使用的设计,由社团成员回收同学们的快递纸箱,直接赠送给快递员重复利用,控制了一部分废弃纸箱当作废品扔弃回收再加工的多个程序的浪费消耗。 

物尽其用是一个值得坚持的理念。社团坚持回收的除了快递纸箱,还有旧衣物、书本报刊、生活用品、废旧电子产品等,回收之后一方面赠送给下一届成员使用,还有的是交给专门的公司处理。2015年以来,社团与徐州凯易商贸公司合作,由对方回收废旧物品专门处理。在回收环节,由公司提供小程序,需要有物品处理的同学通过小程序下单,成员上门回收,根据称重计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种运行方式有利于培育同学们的低碳环保理念。为了更好地分类回收,社团还设置了旧衣物回收箱,方便同学们专门投放衣物。 

为了切实落实低碳、推动物尽其用,社团还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开展全方位回收,将毕业生将要废弃的物品尽数回收。仅2023年6月中旬,社团就将近百位毕业生的各种生活用品与书本杂志回收储存,以备提供给新生和提交到旧物集市中交换利用。 

社团为了培育环保人才和服务社会,多年来坚持着校内和校外共同发展。在指导老师带领下,社团先后去孤儿院、养老院慰问,到小学和社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到抗战老兵家里探望,为贫困家庭捐助;为遭遇不幸的陌生人捐钱捐物,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捐款等等。十多年来,社团为学校和社会捐助近五万元,自费开展环保行动超过七万元,自觉自愿为社会作出贡献。 

社团立足校园关怀社会,一直以来踏实稳健发展,得到了校内外的认可。社团先后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得过二等奖、三等奖,省赛二等奖;获得中华环保基金会三次项目立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三次立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环保社团”两次,指导老师获评2018年度江苏省母亲河奖等。社团直接培育了近百名环境使者、一千多名环保志愿者,受到环保教育的学生超过三万人,形成了社团突出的特色。公益育人、身体力行。公益无止境,环保永远在路上,育人也将持之以恒,继续为国家储才,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